雷峰鄉(xiāng)是一個山區(qū)農業(yè)鄉(xiāng),為打破“白天干部下村,群眾下地干活;傍晚干部回鄉(xiāng),群眾收工回家”的“時間錯位”現(xiàn)象,該鄉(xiāng)推行“農時”工作制,避開群眾與干部上班時間重疊的矛盾,讓群眾需要時找得到干部,讓群眾空閑時見得到干部。(6月28日 中國臺州網)
雷峰鄉(xiāng)在群眾教育實踐活動中,為了讓黨員干部走好群眾路線,聽到群眾原汁原味的聲音,推出早訪、中訪、夜訪的“一天三訪”制,既不影響群眾的生產,又拉近了干群距離。年輕干部小鄭根據(jù)鄉(xiāng)黨委的規(guī)定,利用早、中、晚三個時間段下村。一來二去,和群眾的碰面時間多了,很快打成了一片。駐村只4個多月時間,小鄭對村里的各項工作了然于胸,工作順手了,信心也足了。
在我國農村還是以傳統(tǒng)的肩挑背扛耕種方式為主的情況下,農村群眾耕田種地是非常辛苦的,為了能夠增產增收,他們早出晚歸,悉心地照料著農作物,希望來年有個好收成,讓自己的生活更幸福一些,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因此如果我們的黨員干部在走群眾路線的時候,如果養(yǎng)成機關工作作風,要堅持八小時工作制,那么就完全可能出現(xiàn)“白天干部下村,群眾下地干活;傍晚干部回鄉(xiāng),群眾收工回家”的“時間錯位”現(xiàn)象,讓黨員干部見不到群眾,走不好群眾路線。
黨員干部改變“官本位”的思想,樹立“民本位”的思想,以群眾至上,及時調整自己的工作思路,讓自己的工作與群眾的生活習慣相適應,這對黨員干部能夠和群眾面對面、心貼心地交流,這對黨員干部走進群眾的內心世界,聽到群眾原汁原味的聲音,了解和掌握群眾的所盼、所思、所想、所怨、所急……“心”入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服務好群眾都是很有作用的。
“一天三訪”讓黨員干部真正地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全心全意地到群眾中間去為群眾服務,這對他們幫助他們走好群眾路線,服務好群眾,無疑是大有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