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亚洲人成影院,亚洲色欧美2019最新在线,亚洲中文无线乱码在线观看,欧美va欧美va在线

    1. <s id="xlfbe"><nobr id="xlfbe"><ins id="xlfbe"></ins></nobr></s>
        <s id="xlfbe"><dfn id="xlfbe"></dfn></s>
        本站QQ群:19036666
        網上景區(qū) 手機 微信

         

        《漢語》教材,你該往何處去? ── 二談少數民族漢語課程改革

         

        [ 編輯:web1 | 時間:2015-07-25 15:00:25 | 推薦:曲阜優(yōu)秀商家展示 | 來源: | 作者: ]

          ★思考:作為教材編寫者,在新一輪教材編寫過程中,你是否關注到漢語教學的新理念呢?是否將新的理念應用到教材編寫當中了呢?《漢語》教材應該怎樣走好自己的路呢?

          前一篇文章我已經談過建國以后大部分少數民族漢語教材的情況,認為它們大都沿襲了統(tǒng)編教材的教學內容,生活在統(tǒng)編教材的陰影下,而沒有或很少探索自己的特色。那么,2002年修改后的少數民族漢語教學大綱頒布以后,情況又怎樣呢?我自己覺得有一部分教材仍然在穿新鞋走老路,包括兩種情況。

          一種是穿了“漢語”的新鞋,但對第二語言的特點不甚了了,教學內容看不出有多少改變。比方說教學仍然以書面語言為主,重閱讀,重寫作,仍然相當程度地忽視聽和說的口頭語言訓練。比如說練習仍然是分析、感悟為主,語言基本技能的訓練顯得較為薄弱。

          一種是穿了“第二語言教學”的新鞋,但是仍然生活在母語教學的陰影下,仍然是對母語教材某種程度的改編,或者照搬了母語教學的一些術語,而缺少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的這門學科本身的特色。

          由于以上兩點,所以我說:漢語教材應該改變現(xiàn)狀,不能只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變體,而要更多地從第二語言的特點出發(fā),探索出符合這一特點的漢語教學改革之路。

        那么,編寫漢語教材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邊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供藏族地區(qū)使用的《漢語》為例,談一些自己的思考,以就教于方家。

        一、打牢基礎,將工具性放在首位。

          這是由第二語言教學的性質決定的,因為這種教學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使學習者獲得使用這種語言的能力。那么,對于漢語來說,哪些是它最基本的東西呢?

        1.拼音教學──給學生預備好學習的拐棍。

          學習漢語首先遇到的就是漢語拼音,因為漢語不是拼音文字,不能見字讀音。因此要想較好地學習漢語,首先要學會漢語拼音,這是拐杖。我們的教材開篇即以漢語拼音領起,采用的是集中學習的辦法。為了避免拼音教學的單調、枯燥,避免僅學拼音而不接觸實際的語言教學會減少學生的成就感,我們在學完單韻母,開始學習聲母后,就陸續(xù)增加了一些拼音形式的音節(jié)、短語或句子、兒歌的練習,以增加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當然,這時的教學不要追求完美,只要學生能發(fā)音,能拼讀就行了,教材里也只要求學生會認,能拼讀,并不要求會寫。

        2.漢字教學──了解漢字,增加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漢字教學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環(huán)。漢字不同于少數民族的文字,對學生來說有很大的新奇感,這種新奇感是孩子們學好的動力。為了讓他們既有興趣,又不因太難而產生畏懼感,我們有兩方面考慮。一是從最簡單的、組合力很強的獨體字開始,第一冊安排了49個這樣的字。這些字配有精美的圖片,筆順,幫助孩子們了解字的意義和寫法。同時適當放入由這些字組成的詞、短語或句子,有的還以這些字為基礎編寫成簡單的兒歌,目的是使學生從字形的了解深入到漢字的達意傳情,對漢字有更多的認識。二是將字分為掌握(一般每篇課文不超過8個)和認識(不超過4個)兩種,目的是既能多識字,滿足漢語學習的要求,又能降低難度。

        3.詞匯重要詞匯難──掌握足夠量的詞匯是學好語言的前提。

          任何一種語言,詞匯的掌握都是最重要的。語言運用的好壞,往往取決于詞匯掌握的多少。語音,語法相對來說都可以馬虎些,但如果像北京話說的“沒詞兒”,就沒辦法和別人進行交際了。因此,我們編寫的教材特別重視詞匯量的積累,除每一課都根據課文內容安排有一定的詞匯學習外,課后練習中諸如詞語的積累、字的組合、辨字組詞、詞的擴展、辨析近義詞等,都是有關詞匯的訓練。此外,從小學第二冊開始,每單元最后還附有“詞語積累與擴展”,主要是將同類詞語集中在一起,讓學生能夠成批地了解和掌握。

        二、聽說領先,讀寫跟進,漢語能力的養(yǎng)成是目的。

        1.關注基礎,不忘能力。

          第二語言教學在打牢基礎的同時,始終要以能力的發(fā)展為落腳點。比如字、詞的學習,不能讓學習者一個個孤立地學,去認,去記憶,而要倡導在句中學詞、在詞中學字,使字、詞、句的掌握成為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漢字不直接記音,字形也很復雜,但是又不能不學。怎么才能讓學生有效地學習、掌握呢?現(xiàn)在很多地方搞集中識字,希望在識記相當多的漢字以后盡快進入閱讀和寫作階段。但是這樣的識字教學對于沒有漢語生活環(huán)境的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比較困難,而且不能很快地見出學習成果。我們的漢語教材從功能出發(fā),通過句子學詞語,通過詞語學習漢字,是將字的形與義同時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學了字以后就可以組成詞,進而將詞運用到說話和聽話力理解當中去。

        2.從功能出發(fā),重視聽話和說話能力的養(yǎng)成,牽住漢語教學的牛鼻子──功能。

          最近幾年我們常常聽到“結構、功能、文化”這三個概念,而且《中國少數民族中小學漢語課程標準》也寫進了相應的內容。這實際上是第二語言教學在不同時期產生的不同教學方法。

          結構主義教學法,就是從語言結構出發(fā),按照語法知識的體系進行語言教學。比如先講句子由主謂賓構成,然后舉幾個例子,這幾個例子就是每一課的主要內容。它基本上是知識的體系,教學重點是知識而不是提高語文能力。

          功能主義教學法注重語言的功能性。所謂“功能”就是語言的作用,也就是用一定的語言來表達特定的意思。例如表示同意,這就是一種功能。表示希望、詢問、勸告、建議等等。這一教學方法強調為了表達不同的意思,實現(xiàn)不同的功能,應該使用哪些語言材料,通過什么方式來完成;強調用最好的方法和最快的速度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

          最近幾年,在教學語言能力的同時,人們又開始更多地關注語言的文化內涵。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語言都不可避免地打上本民族文化的烙印,這也是語言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面。

          從第二語言教學的經驗出發(fā),少數民族的漢語教學應該怎么更合理、更有效地進行組織和安排呢?

          少數民族的漢語教學,一般認為教學對象是零起點的,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并不是真正的零起點,大部分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地接觸(聽或說)過漢語,因為他們生活在我們祖國這個大家庭中,隨時隨地都有可能接觸漢語。由此出發(fā),為了讓那么小的孩子較快地學到漢語,并對漢語學習感興趣,特別是在起始階段,少數民族的漢語教學應該注重語言的功能性。

          注意語言的交際功能,就是通過一定的語言情境,提供恰當的范例,讓學習者明白學了這些是做什么用的,學了以后能夠使用。學習者年齡尚小,學了能有效用,他們學起來才有積極性。如果教學完全不與他自身的生活相溝通,學了以后用不上,就會使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紤]到語言的交際功能,我們的漢語教材在低年級階段安排了大量從生活出發(fā)的會話課文,每一篇會話課文都將重點放在某一種功能上。如第二冊第1課是見面問候及簡單介紹,第2課是一般的詢問,第3課是問名字等。功能就像第二語言教學中的牛鼻子,牽住了牛鼻子,學生才能學有所獲,語言教學、語言能力的養(yǎng)成也才能落到實處。

        3.教學適量語法,關注語言結構規(guī)律,讓學生具有生成漢語的能力──結構。

          漢語教學在注重功能的同時,也應該特別關注語言的結構。因為,從科學性來講,結構本身既符合漢語自身的特點,又能夠體現(xiàn)循序漸進性,有一定的層次和梯度;從學習對象說,因為學生年齡還小,循序漸進的語法結構能使他們掌握和運用起來相對容易一些,也可以藉此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而且從整個學漢語、用漢語的過程來說,這時還是打基礎階段,應該學習最基本的東西,打下比較堅實的基礎。如果只關注功能,學生學的、記的就會是一個個零散的句子,只是學什么會什么,“鸚鵡學舌”,而自己不會生成。相反,在適當積累一定語言材料的基礎上,教一些結構方面的基本知識,他們就會舉一反三,學會生成句子,增加學習語言的興趣。比如教“你叫什么名字?”老師就可以引導,“你”這個位置還可以用“他”“你媽媽”“那個男孩兒”等許多詞或短語代替。

        4.伴隨漢語積累的增加,適時跟進閱讀和寫作。

          從功能出發(fā),注重語言的聽和說,可以讓學生盡快張開嘴巴,盡早學到一些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語言。在此基礎上,到了一定階段,也要適時地跟進讀和寫的教學。因此,我們漢語教材安排的一個原則,就是從聽說出發(fā),先聽說,后讀寫,聽說的同時兼顧讀寫,讀寫的同時也不放棄聽說,在整個小學到高中階段處理好聽說讀寫之間的關系,讓它們有個比較恰當的配比。我們是這樣考慮的,小學階段,特別是小學起始階段,在教給學生漢語拼音和對漢字有了一定的形象認識以后,很快就要進入聽話和說話階段,聽話和說話可以通過一定的會話課文來完成。會話課文基本采取自編形式,配備相應的語言功能和語言場景。隨著孩子年齡長大,漢語知識和相關知識儲備量的增加,在會話課文的基礎上,要慢慢增加閱讀課文,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大概到小學高年級,閱讀課文所占的比重就會一點點超過會話課文,寫作教學也會相應地由易到難進行安排,主要是從寫話慢慢過渡到寫片段、寫一些實用文體和一些簡單的記敘短文。到了中學階段,特別是高中階段,應該過渡到大量的閱讀和一定程度的寫作這個要求上來。

        三、溝通漢語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讓學生學有成就。

          語言與生活天然地聯(lián)系在一起。切斷了聯(lián)系,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學習就成了緣木求魚。第二語言教學也是這樣。那么,怎么才能溝通漢語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呢?

        1.從學習生活中的語言入手,邊學邊用,學后有收獲,培養(yǎng)學習興趣。

          藏族的漢語教材,兩個小主人公扎西和卓瑪貫穿教材始終。我們圍繞這兩個主人公設計相應的生活場景,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同學間的交往、認識大自然等。這兩個主人公和學習者的年齡差不多,而且隨著他們也在不斷地長大,不斷地成熟,不斷地接觸新的生活,了解新的事物。這樣的安排主要是考慮語言的實用性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可能會想:扎西和卓瑪能夠學會的,我也一定要學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2.創(chuàng)設接近自然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明白應該在怎樣的情況下使用相應的語言材料。

          我們都知道,第二語言教學中,教學對象并沒有生活在這種語言環(huán)境中,不能靠自然習得,而必須通過相應的語言學習來獲得。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只教給他孤立的字、詞或句子,而不告訴他在什么場合、什么情境下使用,那么他所學的東西就是死的東西,而不能轉化為實際的語言交際能力。要使學習者能夠真正地學好這種語言,學了能有實際用處,就必須通過一定的語言情境,告訴他這樣的語言材料在什么情況下能夠使用,在什么情況下不能使用。這樣,當他遇到相同的情境時,自然會將所學的東西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比如:“你好!”這個打招呼用語,可以用在很多種場合,熟悉人相見,陌生人見面,早、中、晚接觸等,都可以使用;但是“早上好!”“晚上好!”就有使用時間的限定了;而“老師好!”“媽媽好!”則有使用對象的限制了。如果不讓學生明白,使用時就可能出現(xiàn)不適應場合或不適應對象等問題。

        3.按照生活內容組織單元,認識漢語與生活的聯(lián)系,更多地積累語言使用的特定情境。

          全套藏族用漢語教材,從小學第二冊起,都是按照生活的內容組織單元的,這樣便于讓學生了解語言使用的特定的生活場景。下邊是二至八冊的單元安排,可供大家參考。

         

         

        第一單元

        第二單元

        第三單元

        第四單元

        第五單元

        第六單元

        第二冊

        學校生活

        學校生活

        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

        課外生活

        四季生活

        第三冊

        學校課程

        運動游戲

        飲食習慣

        熱愛勞動

        參觀旅游

        動物植物

        第四冊

        手工才藝

        春風春雨

        美德習慣

        動物植物

        業(yè)余生活

        觀察思考

        第五冊

        秋風秋韻

        房屋建筑

        益智故事

        日常生活

        動物故事

        自然現(xiàn)象

        第六冊

        親情故事

        傳統(tǒng)美德

        宇宙星空

        成語故事

        冬夏兩季

        科學故事

        第七冊

        人生成長

        友情親情

        名人故事

        域外童話

        美德誠信

        祖國山河

        第八冊

        春夏兩季

        惜時好學

        中華文化

        熱愛科學

        中外寓言

        革命傳統(tǒng)

         

        四、內容、字詞、語法相互協(xié)調,體現(xiàn)教材的實用性!     

        1.語言與文化相結合,選擇符合時代需要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指文章的選材來說的。課文選材要盡可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生活,反映學生關注的熱點和社會的最新發(fā)展。母語的語文教學大綱一直提倡要“文質兼美”,即思想內容好,語言文字好。不用說,這一點同樣也適合少數民族的漢語教學,只不過具體情況略有不同。以“語言文字好”為例,母語教學可能更強調“美”,往美文方面靠得多一些;少數民族漢語教學則更應該強調“樸”,注重語言的規(guī)范,給學習者正確表達的范例。內容方面,不僅要好,而且要更多地注意該民族學生的接受情況,要能夠貼近學生的生活,讓他們能夠理解,能夠認同。由于是在少數民族地區(qū)使用的教材,因此課文的選取還要注意到漢族生活和少數民族生活、文化的和諧統(tǒng)一,既要反映整個社會的生活、發(fā)展變化和優(yōu)秀文化,同時也要注意體現(xiàn)相關的少數民族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實際,介紹他們的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使得教學更具有針對性,更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2.適度,適量,字詞的安排要合理。

          字詞的安排要適度、適量,要在學生可掌握的范圍內。常常見有的教材,很難的字、詞都要求學了,而字表、詞表中卻連一些最基本的字、詞都見不到。這一方面是由于受到選文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因為安排教學時有些想當然,以為學生應該知道而忽略了這些最基本的東西。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教材,一篇課文中出現(xiàn)連篇累牘的生字生詞,讓學生防不勝防,學不勝學,漸漸地使學習者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為了避免這些不足,編寫教材時,一定要注意字量、詞量的安排,要適度、適量,不能過多、過難,讓學生接受不了,也不能過少,過簡單,學生吃不飽或完不成教學規(guī)定。

        3.精要,好懂,語法的掌握要以實際運用為目標。

          語法的選擇和講解要盡可能精要、好懂,學生學了有實際用處。以知識為系統(tǒng),大量講解語法知識在母語教學中早就被否認了,在第二語言教學中也應對它重新評估。語法不是不講,要講,但不是按照語法體系全面、系統(tǒng)地講,而是有選擇、有目的地講,講那些能對學生運用語言有實際幫助的語法現(xiàn)象。講解時,也不重在知識的闡發(fā),而重在講怎么樣,用在怎樣的場合,可能會出現(xiàn)哪些問題等。這樣,學生學了語法才會感到有實際用處,語法才能真正發(fā)揮它應發(fā)揮的作用。我們的漢語教材,小學階段是以句式帶語法,初中階段增加了“詞語例解”(講解一些常用詞的多種用法),高中階段則適當地選取一些有用的語法內容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對漢語語法有更多的理性的認識和理解。

        五、教學安排要有層次和梯度,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彈性。

        1.適應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各種教學內容安排富有層次,增加趣味性。

          少數民族的漢語教學從小學一直延伸到高中,在這么長的跨度里,要想真正教好漢語,就必須考慮不同學段不同年齡孩子的需要,適應他們各自不同的知識水平、文化修養(yǎng)、心理、思維等特點,打造出富有情趣的漢語教學系統(tǒng)。比如,小學階段,特別是小學低年級,應重視說和聽的能力,將字、詞的記憶、理解融合到語句教學當中,同時還要借助大量的圖畫,幫助他們形象地理解各種內容,也幫助他們建立起詞語、句子和實物的聯(lián)系。小學中高年級以后逐漸向閱讀過渡,但閱讀的內容應以故事性、記敘性為主。另外,為了拉進漢語與生活的關系,教學內容應該既有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又選編富有時代氣息、與學生生活接近的課文,同時還要注意聯(lián)系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這樣,既體現(xiàn)時代精神,又讓學生明白漢語與現(xiàn)實生活的關系,感到學了有用。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傳統(tǒng)文化問題。過去的漢語教材基本上是以現(xiàn)代文的形式有限地呈現(xiàn)一些古代文化方面的內容,少數民族的孩子在基礎教育階段基本上沒有見過漢語中純文言的東西。我認為這是一個缺憾。因為博大精深的文言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其中凝聚著光輝燦爛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我們雖然不必讓學生們精通文言,但對它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還是非常必要的,這為他以后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能夠打開一扇小小的門窗。如果他對此感興趣,這扇小小的門窗還有可能為他打開人生之路的大門;如果沒有什么特別的愛好,那么這扇小小的門窗也將成為他文化素養(yǎng)的一個有機部分。當然這些內容不能安排太多,也不能太難,而要適度,且有好的呈現(xiàn)方式。我們的漢語教材對此做了一個全新的嘗試。我們從初中三年級開始,每冊安排一個單元,但呈現(xiàn)方式不同。初中三年級是文、白對照的形式,主要是通過翻譯后的白話文理解文言的內容;高中是采用注釋加旁批的形式,注釋解決字、詞、句的讀音、釋義問題,旁批解決文章內容、語言、寫法方面的問題。同時,高中文言文的內容還適當考慮到文學史的發(fā)展。去年我們搞了一次調查,老師們對這項內容是認可的,學生們對此也普遍感到有興趣。

        2.適合不同程度的需要,擴大教材的彈性。

          不同地區(qū)學生的漢語基礎、知識程度各有不同,學生所接觸的漢語環(huán)境、所享有的漢語資源各有不同,編寫教材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盡可能地使教材富有一定的彈性,能夠適合不同地區(qū)不同孩子的需要。教材中這種彈性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體現(xiàn)。一是增加課文的總量,而在要求上各有不同,如分為教讀課文、課內自讀課文和課外自讀課文;二是增加練習的量,將練習分為必做和選做。像我們的漢語教材,小學低年級時每單元四篇課文,一般是兩篇教讀,兩篇課內自讀;小學中高年級后,在原有每單元四篇課文的基礎上,增加了兩篇擴展閱讀,實際上是希望學生課外自己閱讀的內容。有了這樣的彈性,老師處理起來就可以靈活些,如果這個班漢語基礎不錯,有些自讀的課文就可以拿來再講一講,再對學生多提出一些閱讀要求;如果孩子學完教讀課文就已經有些吃力了,那么自讀課文就可以由他們自己課下閱讀,不必再做過多的要求。也就是說,老師一定要根據實際對教學內容有所取舍,這樣才能把教材的彈性落到實處。

        六、吸收語文教改新觀念。

        思考:你對第8次課程改革的理念有多少了解呢?

          少數民族漢語教學雖然屬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性質,但它仍然是漢語教學,那就必然與母語教學有很多的相通性。進入21世紀以來,母語教學的理念已經發(fā)生了很多變化,我們的教材應該從中吸收哪些有益的營養(yǎng)呢?

        1.語文教學的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翻開語文教育的歷史,只看建國以后,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語文教學一直處于不斷探索的進程中。我們曾經有過重知識的歷史(大約是上世紀50-70年代),曾經有過重能力的時代(大約是上世紀80年代),也曾經有過強調方法技能訓練的過去(大約是上世紀90年代)。不同的時代都往往將這些內容單一化,而上世紀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的第8次課程改革,則站在一個特定的高度,將這三個方面統(tǒng)一起來,這從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就可以看出來。語文課程標準中制訂的課程總目標和分階段目標,都是從這三個方面立體地加以體現(xiàn)的,它對教材編寫的建議、對課程實施的建議,也都反復強調這三個方面的統(tǒng)一,其最終目標,一方面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一方面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養(yǎng)成學生的個性。第二語言教學雖然以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為主要目標,但其他幾個方面也是不容忽視的。

        2.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

          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創(chuàng)造能力,這是人的智力當中的核心部分。

          創(chuàng)新精神,我們也叫它創(chuàng)新意識。一個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實際上是創(chuàng)新意識的最低層面的展示;沒有那種愛看、愛問、愛嘗試的意識,就永遠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創(chuàng)新精神。

          創(chuàng)新能力,包括創(chuàng)造性思維(看問題要新、要活)和創(chuàng)造想像能力。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則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神話中有嫦娥奔月、女媧補天,而現(xiàn)在人類已經能夠登上月球。

          語文教學既要讓學生學會讀,學會運用語言,又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勇于創(chuàng)造。這也是少數民族漢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3.個性的發(fā)展與健全的人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是一個獨立的存在,而不是同一個機床上復制下來的同一個零件。教育就是要充分張揚每個人的個性,使它不斷地發(fā)展、完善,培養(yǎng)出健全的人格。過去的語文教育(包括其他學科教育),過于重視同一標準,同一層次,好像大家一起排隊,一定要一、二、三,一起向前走,F(xiàn)在不同了,新時代的教育強調更多的是學習者的個性,要給他們張揚個性的時間和空間。少數民族的漢語教學,同樣也肩負著這樣的任務。

        4.方法習慣與自學能力的養(yǎng)成。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常常都會聽到“學習化社會”這個詞語。在未來社會里,學習應該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形式。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應該思考,我們應該為“學習化社會”的人提供什么。是不是將自己懂得的知識傳授給受教育者就行了呢?顯然不行。再多的知識也不可能適應學習化社會的要求。那就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傳授方法,讓他們自己去學、去思考,去獲取。語文教育要由以知識積累為取向轉到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取向,立足于促進人的發(fā)展,立足于讓學習者學會學習,有自覺更新知識的意識和能力,有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漢語教材,則要從實際出發(fā),有計劃地安排一些方法習慣方面的內容,如精讀、略讀、速讀、摘抄、做筆記等等,讓學生養(yǎng)成學習漢語的良好習慣。

          以上是對少數民族漢語教材編寫的一些思考,可能會掛一漏萬,但我希望能對改革漢語教材的現(xiàn)狀、建設出漢語教材自己的編寫道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 【打印繁體】 【投稿】 【關閉】【評論】 【返回頂部
        [上一篇]給天空注入一種色彩(散文詩五章) [下一篇]晏子的車夫
        評論
        稱呼:
        驗 證 碼:
        內容:
        相關欄目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權利聲明 |  招聘信息 |  企業(yè)資質 |  友情單位 |  聯(lián)系我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C) 1999-2023 www.qufu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絡實名:曲阜信息港
        歡迎廣大用戶投訴舉報違法不良信息,舉報信箱:qufuceo@163.com QQ:858889866 魯ICP備07022795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