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亚洲人成影院,亚洲色欧美2019最新在线,亚洲中文无线乱码在线观看,欧美va欧美va在线

    1. <s id="xlfbe"><nobr id="xlfbe"><ins id="xlfbe"></ins></nobr></s>
        <s id="xlfbe"><dfn id="xlfbe"></dfn></s>
        本站QQ群:19036666
        網(wǎng)上景區(qū) 手機 微信

         

        “曾國藩文論抄錄吳鋌《文翼》”說考辨(蔡德龍)(《學燈》第十八期)

         

        [ 編輯:web1 | 時間:2012-04-21 11:06:15 | 推薦:曲阜優(yōu)秀商家展示 | 來源: | 作者: ]

         




        在清代古文發(fā)展史上,曾國藩地位顯赫,被視為“桐城派中興的明主”和“湘鄉(xiāng)派”開山的祖師[1]。他的古文理論源于桐城,又不拘于桐城,對晚清古文創(chuàng)作和文章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曾國藩的古文理論散見于日記、書信、評點、讀書筆記、文章選本等批評形式之中,卻未有對自身文論作系統(tǒng)總結(jié)的文話著作[2]。曾氏門下弟子薛福成氏編有文話《論文集要》四卷,收錄自韓、柳至方苞、姚鼐、曾國藩論文之語,其中曾氏文論所占篇幅尤重,約為全書四分之一強,故此書實可視為曾國藩文論小結(jié),向來受人重視。書中有些論斷甚為精辟新穎,如“退之以楊子云化《史記》,子厚以老、莊、《國語》化六朝”一段、“望溪規(guī)模極大而未能妙遠不測,風韻絕少,然文體自正”一段等等[3],長久以來,這些論文之語被視為曾國藩的獨創(chuàng),成為其清代文論名家身份的添錦之花。而事又有大謬不然者,據(jù)晚清劉聲木氏考察,曾國藩所論亦多有所本,原非自創(chuàng)。劉聲木《萇楚齋四筆》稱:“《論文集要》四卷,石印寫字袖珍本,其卷三一卷共廿二頁,即為文正論文之語。……惟其中頗多鈔錄陽湖吳耶溪茂才鋌《文翼》三卷中語。”[4]此論揭橥曾國藩文論與吳鋌《文翼》之承襲關(guān)系,頗令人驚異,惜未引起后人注意。今據(jù)上海圖書館所藏清刻本《文翼》,對此公案,試作考辨如下。

        吳鋌(1800-1832)[5],字耶溪,江蘇陽湖人,祖父吳琦,江西鄱陽知縣。父吳應(yīng)庚,國子監(jiān)生。吳鋌曾從族父吳士模(晉望)問學,“年十八補縣學生”,因機緣巧合,次年偶遇陽湖文派名家李兆洛,得以請益文章之事[6]。年二十四,從吳德旋“問古文法”[7],“道光某年至京師應(yīng)鄉(xiāng)試,不獲第,憤郁成疾,卒于旅社,年甫三十有三耳”[8]。其著述可考者有《紹韓書屋文抄》、《詩鈔》、《毛詩箋注》、《吳耶溪遺文》、《文翼》、《因時論》[9]。其中《因時論》因關(guān)注清代土地兼并和流民問題,而使吳鋌獲得了與包世臣、龔自珍、魏源等經(jīng)世派學者并列的聲譽[10]。他在古文創(chuàng)作上的成就,亦為人稱道,吳德旋稱:“極耶溪之才與其所志,必能遠追漢、唐作者于數(shù)千載之上,以自成一家之言。”[11]劉聲木亦云:“其文淡泊淳悶,堪與其師爭烈,或且過之。”[12]吳鋌歿后,《文翼》遺稿為同里劉蓮舫、歙人王守靜所得,傳寫至吳德旋手中,后得吳德旋友人之助于道光十六年刊刻行世。劉聲木所見三卷本《文翼》與上海圖書館藏本均為此版。此外,《文翼》的手稿本亦曾行世,民國間,羅繼祖為《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集部詩文評類撰稿時,即列有“《文翼》四卷,手稿本”一目,其云:“清吳鋌撰,鋌字耶溪,自署閭里為陽湖人。書四卷,皆以小行楷寫之。無序無跋,亦無凡例、題識。……第四卷純?yōu)檎撛娭Z。”[13]道光刻本刪去稿本第四卷的詩論,只保留了前三卷文論。而薛福成《論文集要》所收曾國藩文論,主要集中于卷三《曾文正公論文(上、下)》之中,將其與《文翼》比照之后,即可知劉聲木所言非虛。茲不避繁復(fù),征引數(shù)例以見一斑:  

        1、韓退之以楊子云化《史記》,柳子厚以莊周、屈左徒、《史記》、《國語》化六朝,歐陽永叔以《史記》化退之,王介甫以周秦諸子化退之,曾子固以三禮化西漢,蘇明允以賈長沙、晁家令化《孟子》、《戰(zhàn)國策》,蘇子瞻以《莊子》化《戰(zhàn)國縱橫家言》,于此可以求脫胎之法,于此即可以求變化之法。若拘于一家之文,而步趨繩尺,縱能與之并,不能自成一家言也。南宋朱子文雖杰出,尚不免為曾子固所掩,況其他乎?(吳鋌《文翼》卷一) 

        退之以楊子云化《史記》,子厚以老、莊、《國語》化六朝,介甫以周秦諸子化退之,子固以三禮化西漢,老蘇以賈長沙、晁家令化《孟子》、《國策》,東坡以《莊子》、《孟子》化《國策》,于此可求脫胎之法,即可求變化之法。若拘步一家之文,即能與之并,不能成一家言。朱子之文杰出,尚不免為子固所掩,況其他乎?(薛福成《論文集要》卷三《曾文正公論文上》) 

        2、八家中惟退之、永叔、子瞻門徑最大,故變化處多。明允惟《權(quán)書》能化,介甫惟《三經(jīng)義序》能化,子固惟目錄序能化,子厚惟辨諸子、記山水能化,以其與生平所為文格不相似,而實能深入古人妙處也。(吳鋌《文翼》卷一) 

        八家惟韓、歐、東坡門徑最大,故變化處多。老蘇惟《權(quán)書》能化,子厚惟辨諸子、記山水能化,子固惟目錄序能化,以其與生平文格不相似而實能深入古人妙處。(薛福成《論文集要》卷三《曾文正公論文上》) 

        3、方望溪堂廡甚大而于妙遠不測處,概乎其未有聞,故風韻絕少,然文體極正。自望溪前皆不能識得“質(zhì)而不俚”四字,自不得不推為開山巨手。震川文妙遠不測,然轉(zhuǎn)有質(zhì)而近俚,與夫略拈花朵而反入于喭俗者,此種最難識。望溪修詞最雅潔,無一俚語俚字,然其行文不敢用一華麗非常字,此其文體之正而才亦不及古人也。北宋惟王介甫、曾子固質(zhì)而不入于俚,永叔、子瞻便時不免,然所得于古者既多,便小小出入正是不妨。柳州文以莊周、屈左徒化六朝,然濃麗處間或近于俚,此當于神氣意趣間辨之。(吳鋌《文翼》卷一) 

        望溪規(guī)模極大而未能妙遠不測,風韻絕少,然文體自正。望溪以前皆不失“質(zhì)而不俚”四字,自不能不推為巨手。歸文妙遠不測,然轉(zhuǎn)有質(zhì)而近俚者。望溪修辭極雅潔,無一俚語俚字,然其行文不敢用一華麗非常字,此其文體之正,而才不及古人也。北宋惟曾、王不入于俚,永叔、東坡便時不免,然所得于古者既多,即小有出入,正是不妨。柳文秾惡處間或近俚,此當于神氣意趣間辨之。(薛福成《論文集要》卷三《曾文正公論文上》) 

        4、“太史公之潔,全在捭落千端萬緒,至字句則不無可議者。海峰字句都潔而意不免蕪近,非真潔也。”惲子居之言云爾。予謂子居字句極潔而氣不免矜躁,非真潔也。子居以海峰筆銳于望溪而疏樸不及,自是知言;而以為才則有馀于惜抱,則非也。惜抱之雅潔古藻遠逾于海峰,而文章之妙,洵有如所謂木雞者,此境正難到。惜抱非才不足也,正以力避矜氣,固而存之,不欲自騁其才,而其才之包蘊正可于言外見之。子居論文能見有形,不能見無形,故于惜抱多微詞,而不知惜抱之遒欝雄駿,正不為古人所掩也。子居以海峰論理未得其正,論事論人未得其平,此言最確。而子居之文強詞奪理,病正坐此,要其文之堅峻峭實,絕似晁家令、趙營平,固勝于海峰也。(《文翼》卷二) 

        史公之潔在捭落千端,才甫字句都潔而意不免蕪近,非真潔也。(薛福成《論文集要》卷三《曾文正公論文上》) 

        毋庸多舉,已可見出二書關(guān)系實非一般。上述八則文論,除最后一則外,內(nèi)容基本兩兩一致,只有個別字句略有出入[14]。劉聲木也據(jù)此判定,曾國藩文論多有襲自《文翼》而未注明者。但是否存有另一種可能,即吳鋌的《文翼》抄錄了曾國藩的言論呢?從時間上看,吳鋌卒于道光十二年(1832),此年曾國藩二十二歲,業(yè)已成年,尚難以排除這種可能。但以著述體例而言,《文翼》不會摘錄曾氏言論而不明言!段囊怼冯m廣泛征引諸家言論,但皆一一標明出處,并不掠美,且常在前人立論基礎(chǔ)之上加以申說,而非簡單的過錄,正如王國棟為《文翼》所作跋語云:“雖系纂述前人語言,然頗附己見,且有折中。”如上引“太史公之潔,全在捭落千端萬緒”一段,原本出自惲敬《大云山房文稿》言事卷一《與章澧南》,吳鋌不但指出是“惲子居之言云爾”,且接過惲敬話端,進而對方苞、劉大櫆、姚鼐、惲敬之文皆有評議。反觀《曾文正公論文》則是徑直引用,并未注明出處,易使人誤以為是曾國藩原創(chuàng)。

        吳鋌文論思想深受其師吳德旋(仲倫)影響,二人平日經(jīng)常“往復(fù)論辨”[15],而吳德旋曾請益于姚鼐,論文亦以姚氏為依歸,因此,吳鋌《文翼》常以姚鼐、吳德旋文論為基礎(chǔ)而進一步申說。上引“韓退之以楊子云化《史記》”一段,論述古文創(chuàng)作中“因”與“變”之關(guān)系,即脫胎于姚鼐、吳德旋文論,吳鋌對此并不諱言,《文翼》卷一云:“惜抱云:‘韓退之不可到也,能尋求退之未竟之長引而伸之,以益吾短,則可矣。’夫雄奇固退之已竟之長也,孰能當之哉?永叔則以妙遠化退之之面貌而盡易之,介甫則以瘦勁化退之之面貌而盡易之,此皆從退之門徑入而能脫化者也。子固學西漢變而為淵雅,明允學《戰(zhàn)國策》、周秦諸子變而為堅峻,子瞻學縱橫家言變而為逍遙震動。此則不從退之門徑入而自能脫化者也。”卷二曰:“仲倫先生云:‘退之敘事以子云熔鑄《史記》,惜抱以歸熙甫熔鑄韓、歐,故無模仿之跡,是所謂辟新境也,故其境不窮而佳處不為古人所掩。’”古文創(chuàng)作既需要師法古人,更需要開辟“新境”,入乎其內(nèi)而出乎其外,方可擺脫古人模樣,擁有自家面貌。吳鋌以姚鼐、吳德旋論文之語為基礎(chǔ)而加以深化,淵源有自來,自然不可能是襲自曾國藩文論。

        綜上,可以確定是《曾文正公論文》抄錄了《文翼》而未注明,但若據(jù)此便認定曾國藩為文抄公,亦屬倉促。薛福成《論文集要》卷三《曾文正公論文》專錄曾國藩文論,部分條目標明出處[16],有些條目則未言出處,抄錄《文翼》的條目即全部未注出處。通過查考,發(fā)現(xiàn)這些條目的內(nèi)容亦不見于曾國藩傳世著作之中?梢酝葡耄@些抄錄《文翼》的條目本與曾國藩無關(guān),應(yīng)是薛福成編輯《曾文正公論文》時,有誤收情況!墩撐募肪砣对恼撐纳稀窐祟}下有小字云:“據(jù)張廉卿手鈔本摘錄。” 則《曾文正公論文》問世之前,已有張裕釗(廉卿)輯抄的雛形本,薛福成據(jù)之摘錄而成。張裕釗手鈔本之存亡,今已不復(fù)可知,難曉其原貌如何。今傳吳汝綸《古文辭類纂評點》后附有《張廉卿論文語》[17],其內(nèi)容基本不是張裕釗本人的自創(chuàng),多有所本,類似輯錄式著作,其中見于吳德旋《初月樓古文緒論》的就有五則,分別是: 

        前人謂古人不可有古文氣,其說非也。前明多誤于此言,故自震川而外,罕有成者。[18]

        不受八家牢籠,安有此才分?但如八家范圍中有所表異之處,如惜抱所云“尋求昌黎未竟之緒而引申之”,則途轍自正,各就其才,可幾于成。

        唐人以五律為四十賢人,不可有一字帶屠沽氣,古文亦然。然而知此者鮮矣,能辨其是否屠沽亦不易。所以少作家也。

        文章不可不放膽做。

        昔人謂文忌爽,非也。《孟子》乃文之至爽者,《史記》、《國策》亦然。西漢之初,文章之高猶有周秦氣,亦正以其爽耳。武帝以后,則文太做作矣。(此則在《初月樓古文緒論》和《張廉卿論文語》中皆為獨立條目,《論文集要》卷三《曾文正公論文上》將其與上則“文章不可不放膽做”誤合為一條。) 

        以上五則內(nèi)容亦見于《曾文正公論文上》。將《張廉卿論文語》與《曾文正公論文上》對勘,發(fā)現(xiàn)后者自第七則“退之以楊子云化《史記》” 至最后一則“退之學《孟子》”,皆見于《張廉卿論文語》,連條目排列次序也大致相同。而《張廉卿論文語》中有些本為一則的條目,被《曾文正公論文上》誤分為兩則甚至多則,有些獨立的兩則內(nèi)容,又被誤合為一則。誤合之例如上文所舉“文章不可不放膽做”兩段。誤分之例如: 

        謀篇層見疊出,不使人一覽而盡,而自首至尾義緒一線。  造言雕琢復(fù)樸。  陳言務(wù)去。  命意言人所未嘗言。  運筆、接筆、轉(zhuǎn)筆,最要須令人不測,須轉(zhuǎn)換變化不窮,須出入生殺,老健簡明。  精悍如純鉤百煉,寶光湛然,出入剸截,當者立碎。[19] 

        《曾文正公論文上》中這段文論分為六層,內(nèi)容頗為凌亂,核之《張廉卿論文語》可知,這六個層次原為一則內(nèi)容,《曾文正公論文上》誤將其拆散,且將雙行小注與正文相混,以致難以卒讀,《張廉卿論文語》中原文為:“精悍如純鉤百煉,寶光湛然。出入剸截,當者立碎。創(chuàng)意言人所未嘗言。造言琢雕復(fù)璞,陳言務(wù)去。謀篇層見疊出,不使一覽而盡,而自首至尾,義緒一線。運筆接筆、轉(zhuǎn)筆最要,令人不測。須轉(zhuǎn)換,變化不窮;須勁折,出入生殺,老健簡明。”可以推測,今本《張廉卿論文語》與薛福成編輯《曾文正公論文》時所見張裕釗手鈔本的內(nèi)容有相當程度的重合。當日張裕釗或?qū)堑滦卿b、曾國藩等人論文之語抄于一冊,薛福成未加甄別便全部作為曾國藩之語而收入《曾文正公論文》之中,《曾文正公論文》中同于《文翼》的內(nèi)容便是轉(zhuǎn)抄于此,以致曾國藩逝后多年還被蒙上抄襲的嫌疑[20]。其實,除了《曾文正公論文》所轉(zhuǎn)抄的《文翼》內(nèi)容外,《張廉卿論文語》中還有一些抄自《文翼》的條目,如《文翼》卷一云:“震川之疏在虛處,以妙遠出之;望溪之疏在實處,以樸質(zhì)見之。疏字之妙,有此二種。”此條亦見于《張廉卿論文語》。

        劉聲木在認定曾國藩抄錄吳鋌《文翼》之后,深有感慨:“然文正亦非盜取他人書者,當是文正當時實見《文翼》刊本,愛其論文之語,錄于《論文臆說》[21]中,然未嘗書明名氏及書名于卷中,仍未脫明季山人撰述不注出典之惡習,亦不必曲為之諱。”[22]頗具了解之同情。今日看來,若將此論變更主語似更為恰當,應(yīng)是張裕釗雅好《文翼》,故于手鈔本中多所摘錄而未注明,后被薛福成誤認作曾國藩語而收入《曾文正公論文》!段囊怼分兄T多精彩論斷,因被收入《論文集要·曾文正公論文》和《張廉卿論文語》,而被后人當作曾、張之文章學創(chuàng)見予以褒獎[23],二人實受吳鋌之恩惠不少。吳鋌本人則享年不永,《文翼》亦流傳不廣,其人其書皆漸至湮沒不聞,未免不公。《文翼》一書識見甚高、立論亦精,對歷代文章家尤其是本朝方苞、姚鼐、吳德旋、惲敬等人作品,皆有精到評騭。在古文風格論上,尤有新創(chuàng)。作為文話著述,其理論價值應(yīng)得到今人重視。 

        附注:本文原載于《文獻》2011第1期,此為增訂稿。

        作者:蔡德龍,男,1981年生,安徽霍邱人,文學博士,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師。

        郵編:541004

        E-mail: hwncai@yahoo.com.cn

        --------------------------------------------------------------------------------

        [1] 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稱:“假如說姚鼐是桐城派定鼎的皇帝,那么曾國藩可說是桐城派中興的明主。”(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48頁。)李詳《論桐城派》云:“文正之文,雖從姬傳入手,后益探源揚、馬,專宗退之。奇偶錯綜,而偶多于奇。復(fù)字單義,雜廁相間。厚集其氣,使聲采炳煥,而戛焉有聲。此又文正自為一派,可名為湘鄉(xiāng)派,而桐城久在祧列。”(《國粹學報》第49期,廣陵書社2006年影印版,第9冊,第5146頁。)

        [2] 曾國藩《致劉蓉(咸豐八年正月初三日)》云:“《論文臆說》當錄出以污尊冊,然決無百葉之多,得四十葉為幸耳。”(《曾國藩全集·書信一》,岳麓書社1990年版,第612頁。)《論文臆說》當是曾氏所作之文話,惜未見傳世。

        [3] 薛福成:《論文集要》卷三《曾文正公論文上》,光緒二十八年(1902)石印本,南京大學圖書館藏,以下所用版本同。

        [4] 劉聲木:《萇楚齋四筆》卷六,見《萇楚齋隨筆續(xù)筆三筆四筆五筆》第791頁。

        [5] 有關(guān)吳鋌生卒年的幾種說法略有小異。吳德旋《吳耶溪墓志銘》:“道光癸未,耶溪年二十四。”(繆荃孫《續(xù)碑傳集》卷七十六《文學一》。)道光癸未為1823年,清人仍以計算虛齡為主,則吳鋌生于1800年。李兆洛《吳耶溪遺文序》言其嘉慶己卯(1819)與吳鋌相識,鋌時年十九,則吳鋌生于1799年,二說相差一年。謝應(yīng)芝《吳耶溪墓表》稱:“耶溪卒于道光十二年,年三十四。”(繆荃孫《續(xù)碑傳集》卷七十六《文學一》。)王國棟《<文翼>跋》、吳德旋《吳耶溪墓志銘》皆稱吳鋌年僅三十有三,謝應(yīng)芝所記實際年歲應(yīng)有誤,但去世年份應(yīng)不會錯,今以卒于道光十二年(1832)計,享年三十三,應(yīng)生于1800年,與吳德旋《吳耶溪墓志銘》合。

        [6] 李兆洛《吳耶溪遺文序》云:“道光己卯歲(按,道光無己卯歲,此處“道光”系“嘉慶”之誤),予客授維揚鮑氏,耶溪亦從其尊人讀書康山,暇時過從,始相識也。……問所業(yè),述之甚有條理。為制藝文,高雅得正嘉遺法,年才十有九,聳然異之。閱月,其尊人先歸,予因招之同住鮑氏館,凡旬馀。……已而,知嘗從其族父晉望先生問業(yè),先生故高行,以古文、時文式后學者也。因朂以益治古文詞,欣然愿之。未幾,予亦遂歸,遍語所識,謂吾鄉(xiāng)晉望先生之業(yè),繼之者將在耶溪。……已而聞仲倫得佳弟子,能古文。問之,則耶溪也。”(《養(yǎng)一齋集》文集卷四,道光二十三年活字印四年增修本。)

        [7] 吳德旋:《吳耶溪墓志銘》,繆荃孫《續(xù)碑傳集》卷七十六《文學一》!肚灞畟骱霞返3冊,上海書店1988年版,第2914頁。

        [8] 王國棟:《<文翼>跋》,道光十六年(1836)刻本,上海圖書館藏,以下所用版本同。

        [9] 此據(jù)王國棟《<文翼>跋》、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張維驤《清代毗陵書目》綜合而成。其中《紹韓書屋文抄》,《清代毗陵書目》作《紹韓書屋文集》,應(yīng)是同一著述。

        [10] 徐世昌《晚晴簃詩匯》卷一一八“周濟”下《詩話》曰:“乾隆以來,士人好言經(jīng)濟,陳和叔、吳耶溪、包慎伯、龔定庵、魏黙深諸子為尤著。”退耕堂1929年序刻本。

        [11] 吳德旋:《吳耶溪墓志銘》。

        [12] 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補遺》,王水照《歷代文話》將其與《桐城文學淵源考》合刊,見《歷代文話》第9320頁。

        [13]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齊魯書社1996年版,第36冊,第574頁。

        [14] 如第六則“望溪以前皆不失‘質(zhì)而不俚’四字”一句,對照《文翼》相關(guān)文字可知,《曾文正公論文》中的“失”字顯系“識”字之誤。

        [15] 吳德旋《<文翼>序》云:“耶溪從予學為文,其于文也,所見極深,與予往復(fù)論辨,每能匡予之不逮。”

        [16] 如前三則分別注明出自曾國藩《復(fù)鄧孝廉寅階書》、《復(fù)易芝生書》、《復(fù)吳子序書》。

        [17] 吳汝綸:《古文辭類纂評點》附錄《張廉卿論文語》,民國三年(1914年)京師國群鑄一社鉛印本。

        [18] 按,“前人謂古人不可有古文氣”一句,《張廉卿論文語》后所附《正誤表》云:“此句可疑,檢元稿即如此。”南京圖書館所藏佚名批本《古文辭類纂評點·張廉卿論文語》,批注者徑用朱筆將“古人”與“古文”互易。吳德旋《初月樓古文緒論》作:“戚鶴泉謂古文不可有古文氣。”《曾文正公論文》作:“前人謂古文不可有古人氣。”李光地《榕村語錄》卷二十九也有相關(guān)論述:“記得某人說學古文須從朱子起,此言卻好?粗熳雍髞砦淖,不似其少作有古文氣調(diào),朱子正不欲其似古文也。只是一句有一句事理,即疊下數(shù)語皆有疊下數(shù)語著落,一字不肯落空,入手作文須得如此。”

        [19] 此處標點依《歷代文話》本《論文集要》,見《歷代文話》第5811頁。

        [20] 薛福成《論文集要》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出版時,曾國藩已去世三十年。

        [21] 曾國藩所作《論文臆說》并未傳世,劉聲木認為薛福成《論文集要》卷三《曾文正公論文》內(nèi)容應(yīng)與失傳的《論文臆說》大同小異,故有時以《論文臆說》代指《曾文正公論文》,此處即是如此。

        [22] 劉聲木:《萇楚齋四筆》卷六,第791頁。

        [23] 如黃霖先生《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頁)、葉易先生《中國近代文藝思潮》(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31頁)即將《文翼》中語作為曾國藩語而贊賞;周啟庚先生《桐城派文論》(收入陳國球編《香港地區(qū)中國文學批評研究》,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版,第657、658頁)則把《文翼》中語作為張裕釗文章學思想進行評價。

        】 【打印繁體】 【投稿】 【關(guān)閉】【評論】 【返回頂部
        [上一篇]政治哲學視域中的明代王學興起(.. [下一篇]格物致知論的源流及其近代轉(zhuǎn)型(..
        評論
        稱呼:
        驗 證 碼:
        內(nèi)容:
        相關(guān)欄目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關(guān)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權(quán)利聲明 |  招聘信息 |  企業(yè)資質(zhì) |  友情單位 |  聯(lián)系我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C) 1999-2023 www.qufu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網(wǎng)絡(luò)實名:曲阜信息港
        歡迎廣大用戶投訴舉報違法不良信息,舉報信箱:qufuceo@163.com QQ:858889866 魯ICP備07022795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