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紀(jì)念湯顯祖誕辰400周年”青春版《牡丹亭》重返北大十周年公益演出在北京大學(xué)舉行,受到了北大師生的熱烈歡迎,這是青春版《牡丹亭》的第290場巡演。自2004年4月臺灣首演大獲成功至今,青春版《牡丹亭》已經(jīng)在內(nèi)地30個城市和港澳臺地區(qū)以及美國、英國、希臘、新加坡等國巡演,觀眾達60多萬人次,其中60%是青年觀眾。青春版《牡丹亭》已經(jīng)成了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讓數(shù)十萬青年觀眾自覺自愿來到劇院,感受經(jīng)典,親近中華傳統(tǒng)文化。而巨大的成功背后,鮮為人知的是這12年的艱辛歷程。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緣起,還要追溯到2002年。臺灣學(xué)者古兆申應(yīng)江蘇省蘇州昆劇院邀請,前往蘇州市下轄的昆山市周莊的古戲臺觀看年輕演員演出。恰巧,“小蘭花”沈豐英和俞玖林演《牡丹亭》的《驚夢》,給古兆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當(dāng)時他想,年輕人有這樣一個演出舞臺,蘇昆劇團的前途,可能比其他昆班要好。
2002年11月,古兆申邀請著名作家白先勇到香港為中學(xué)生舉辦昆曲講座。白先勇一口答應(yīng),但建議干講不好,最好要有示范,一定要“化裝登場”,而且“一定要俊男美女”。古兆申馬上想到了蘇昆在周莊的年輕演員,他打電話給蘇昆劇院院長蔡少華:“機會來了,如果周莊的年輕演員能配合最好。”蔡少華立即就去安排了。
白先勇這四場演講的主題是“昆曲中的男歡女愛”,要讓青年人看看古人是如何談情說愛的。俞玖林初次登場,雖然還沒有名氣,在舞臺上的書卷氣,已經(jīng)讓人驚喜。雖然功力有限,但是氣質(zhì)和外形扮相非常討好。
演講會后沒多久,古兆申去臺灣看昆劇演出,白先勇也在臺灣,兩人一起吃飯。古兆申說,上次的演講這么成功,以后還可以做些什么。白先勇說:“照演講會的反應(yīng),年輕人其實可以接受昆曲,只要我們選好劇目,有年輕演員,形象能被年輕人接受,應(yīng)該是可以向年輕人推廣。”白先勇告訴古兆申,大陸有電視臺要改編他的小說,他要到上海去一趟。古兆申說,既然去上海,不如就到一趟蘇州,看一下蘇昆其他的青年演員。白先勇答應(yīng)了。
2002年12月,白先勇在上海給蔡少華打電話,他要到蘇州去一趟,這讓蔡少華非常興奮。他自己開車,捧著鮮花,去接白先勇。蔡少華組織了三臺戲,其中包括《游園驚夢》和《長生殿》,讓所有年輕演員演給白先勇看。白先勇看了三天,看得很高興。他對蔡少華說:“你們有這么多可以雕琢的璞玉,讓我很欣慰。我沒有在其他昆劇團看到同樣一批蓬勃有朝氣的孩子能一直在舞臺上演出。”
在此之前的2000年3月,蘇州承辦了中國首屆昆劇藝術(shù)節(jié),海內(nèi)外昆曲從業(yè)人員和昆曲曲家紛至沓來,老中青小四代昆曲演員薈萃獻藝,俞玖林和沈豐英等“小蘭花”嶄露頭角。次年5月,昆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進入了保護和傳承的新里程。在交流中,白先勇和蔡少華達成了幾項共識,都認(rèn)為搶救和保護昆曲,傳承是關(guān)鍵,決定把這批“小蘭花”作為班底,“做一出戲”來培養(yǎng)年輕演員。